曾經,兩個年輕人談戀愛,女孩為考驗男孩,請自己的漂亮閨蜜主動表達意思,過程大家自行腦補,結果是一出悲劇。
李敖說過:“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,因為人性經不起考驗?!蔽彝馇鞍刖?,而后半句盡管也是事實,但并非前者的原因。人性中有善也有惡,如果考驗人性,很多時候會激發人性中的“惡”。什么是好的法律?當然要促使人們不再違法。懲罰只是手段,絕不是目的。法律如此,管理亦然。德魯克說:“好的管理是激發善意?!蔽曳浅UJ同這句話,也一再說:“好的管理不考驗人性?!?/b>但是很遺憾,我們看到很多的管理措施,恰恰是在考驗人性,并激發了人性之“惡”。
在“股東價值最大化”的理論體系下,我們誕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名詞,“市值管理”就是其中之一。因為要提升市值,一系列的做法就違背了基本的倫理,杠桿惡意收購首當其沖,需要長期投入的研發創新、員工培養則被擺在了一邊,這一理論如此糟糕,原因就在于它激發的是“惡”。我親眼看到不止一家上市公司,因此毀了原本光明的前景。
我的一家客戶,因為年底回款的壓力,為年底沖刺回款的銷售人員發放特別獎金。該制度實行兩年以后,發現第三季度開始一直到11月,回款的情況都特別差。領導很苦惱,卻不知正是他的這一政策導致了這樣的結果。另一家公司,要評選銷售員的月度之星,并給予大額獎勵,最后發現“月度之星”的朋友們,當月的業績都特別差。還有一家公司,要求駐外人員填寫“時報”(每小時的工作內容),結果是該公司的很多駐外人員成了“故事大王”,并誕生了一款稱為“填寫報告”的小軟件。
在我們咨詢業務的客戶中,就曾經有公司提出,按照當期利潤增長的比例給我們付費,我沒有同意。原因不是承擔不了這種風險,而是這樣的方式將激發咨詢公司的“惡”,為了當期利益而放棄客戶的長期發展。在這種模式下,我們理性的選擇是極力說服客戶把未來的投入減少,并且涸澤而漁式開發客戶,盡快榨取客戶的價值,這對他們的長遠發展是極其有害的。
任何一項管理措施,我們都需要思考,這項措施出臺以后,會帶來的結果是什么?本質上說,好的管理必須激發“人性之善”,而壞的管理反之。好的管理制度應起到“無為而治”的作用,甚至不給人有犯錯的機會,“激發善意”應成為管理的哲學。
最后看一個故事。丹麥著名醫學家、諾貝爾獎得主芬森晚年時,希望培養一個接班人。在眾多翹首以盼的候選人中,他看上了一個叫哈里的小伙子,可他又擔心年輕的哈里無法堅守在枯燥的研究中。在他顧慮重重時,他的助手給他提了建議:讓芬森有錢的朋友出高薪聘請哈里,看他會不會同意。這時芬森拒絕了助手的建議,他語重心長的說: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別人,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。哈里出身于貧民窟,怎么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。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,一方面要給他一個輕松的高薪工作,另一方面希望他選擇拒絕,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圣人……哈里最終成為了芬森的弟子,多年后也創下了一番成就,當他聽到這件事后,痛哭流涕道:感謝恩師當年沒有讓我做這樣的選擇,否則我今天不會有這樣的成就。因為當時我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,而我的弟弟妹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……